诸位想想,这些事情在当时,是何等风光。这些事情,大大彰显了明朝的“国威”,给皇帝朱棣带来了极大的面子。朱棣也给郑和及其一行,还有“朝贡”使者们极大的面子,“爵赏有加”,既加官晋爵,也厚给赏赐。
宣德八年(1433)四月,郑和在最后一次远航中,病逝于古里,享年63岁。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文献记载中的郑和下西洋“宝船”,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按那个尺寸复制的船只,只能在太湖中行驶,却无法下海,更无法进入大洋。郑和走了,“郑和下西洋”从此成为一种记忆,但由其开创的南洋、西洋贸易网络,却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与中国的贸易,也成为此后葡萄牙人由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动力。
六十多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古里。如果郑和下西洋推迟六十多年,或者达·伽马提前六十多年,郑和近三万人的庞大船队,或许会和达·伽马的四艘船、170名船员遭遇,不知会发生什么故事。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在太祖朱元璋严令禁海的大背景下,成祖朱棣为何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做了回答。《明史·宦官传》说了两个原因:一、“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二、“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后来的人们也有多种说法,比如“物质交流”“增进友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