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粗略地勾勒了自先秦至近代的不同的历史观点,当中省去了很多史家的大同小异的论述, 自然要一一列举加以研究与分析,尚需专门的一章,这只能留在后面去做了。
然而,我们只这么粗略一扫,立即便会感到,这些史观均缺乏周密的、严格的、科学的论证,它们大都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划分。
它们不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实冲突中,去阐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有着高度的思辨能力与科学精神。愈是彻底的理论,就愈能抓住人。而前述的史观,在理论上则是相对苍白得多了。甚至较之于西方其他历史哲学家的理论,也是如此。
例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则把人类文明当做研究单位,生存困境对人类是一种挑战,而文明则产生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应战中,历史就是在挑战与应战中发展的,并据此有力地提出了“文化形态史观”。科林伍德则认为历史是人们心灵中重温往事的一门学科,史家惟有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活动中,在自身经验范围内对过去的反思,才可能发现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类型及动力关系。孔德以他的实证主义,提出了历史哲学的原则——三个阶段的规律:神学一玄学一科学。用克罗齐的话来说,他的历史观则是把历史和思想活动本身等同起来,思想活动永远兼是析学和历史。这里,我们只是随意挑拣几位出来加以说明,就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区别。所以,唯物史观在今天的中国获得的多少名义上与事实上的胜利,则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