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以智化情,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来爱佛教、爱国家、爱人群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只顾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为,进入佛门的人,感情已经过一番磨炼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应该懂得节俭感情,把节省下来的感情,运用在一切众生身上。
此外,对于物品也要节俭。竺摩长老一生节俭,一件海青洗破了自己缝补,补了再穿。佛教常说“惜福”,为什么要惜福?就如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数目,若不节制用度,随便支付,终会有取尽存款的时候,这时生活就艰难了。所以,平日应该“有时当思无时”,有的时候应该节省,好好珍惜自己的东西,时时记住一针一线,来处不易,一米一饭,得之维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仰赖社会、国家、师长、父母、常住而有的,日常所需也都是社会大众成就的,而我们是否对他们有所贡献?能平白浪费物品吗?印光大师吃饭时仅吃一样菜,即使拿两样菜来也仅吃一样,弘一大师也是,认为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因为真滋味是在内心的知足之中。因为他知道:我对社会贡献有限,不该享受丰富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