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张口结舌,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赵威后被称为贤德的王后了。
释义:比喻做事不从根本着眼,而在枝节上下功夫。
出处:《吕氏春秋·上朝》。
舍生取义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ěn受重用。智伯后来被赵襄子等人打败身亡,因赵襄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一个有残疾的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他一瘸一拐地走到赵襄子的厕所里,假装粉饰墙壁。赵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觉得有人要刺杀他,于是便在家里四处搜查刺客,结果捉住了粉饰墙壁的人。一问才知道他就是豫让,是来替智伯报仇的,赵襄子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豫让报仇没有成功,于是日思夜想,寻求其他方法。这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嗓子烫坏。经乔装后,他从样子到声音都不会让人认出来了。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果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中途要经过一座桥,他认为那里是行刺的好地方,就预先埋伏在了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为了‘义’字宁愿放弃生命,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死前请求你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以偿我为主人复仇的意愿,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赵襄子的外袍之后,便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