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被捕。6月18日就义,卒年36岁。
一、苏俄之行
1920年9月,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羊肉胡同一个普通住宅里,昏暗的灯光下,21岁的瞿秋白正与堂兄瞿纯白探讨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赴莫斯科工作。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做出的选择,当时的苏俄被称作“饿乡”,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后,苏俄国内食品和日用品奇缺,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瞿秋白在武昌读外国语学校时患上初级肺病,如今病情已有所发展,去莫斯科工作对他的身体显然不利。对此,堂兄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
“抛开饿乡的艰苦条件不说,就莫斯科的寒冷气候这一点,你的身体就受不了。”
“我知道。可是,去苏俄考察学习一直是我的梦想。”
尽管如此,瞿秋白还是首先会考虑堂兄的意见,他能够学业有成,多得益于堂兄的培植与帮助。瞿家原本是江南名城常州府的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但他们的祖父早逝,家道中落。而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虽绘画造诣颇深,且粗谙医道,却早年游荡,无所事事,一家人生活拮据。
瞿秋白从小能书善画,对知识如饥似渴,却因无钱交纳学费,在16岁时被迫退学,其母亲也因贫困走投无路而自尽!从此,瞿秋白的弟弟妹妹们被送到各处亲戚家寄养,父亲到济南投奔了朋友,瞿秋白投奔了堂兄瞿纯白,在堂兄的帮助下考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又跟随堂兄来到北京,先是通过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入学考试,但因堂兄拿不出昂贵的学膳费被迫放弃,后考入免除学膳费的俄文专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