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现代历史哲学已把历史哲学的重心转移到对理性自身能力的批判上来了,即从历史本体论转换到了历史认识论。研究重心的这一转换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客体的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变为对这种认识活动本身的批判。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路易斯·明克指出: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对历史认识的性质、特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逐渐成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内容。“哲学家和史学家都趋于一致地接受柯林武德的这一论断,即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因而历史哲学也就是关于历史思维的见解的第二级的活动。”[39]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重心,都要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确定以后还要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应自觉地适应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及时地转换自己的研究重心,即从历史本体论转换到历史认识论。在我看来,这正是唯物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对于历史认识论的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样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唯物史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从人的现实实践是对客观历史反映的“转换尺度”“显示尺度”出发,来探讨历史认识过程及其规律,并把历史认识看作人们由现实实践激发的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人们认识历史是通过现实实践这一特定的存在为中介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反映以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化与升华,对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实践的“格”,以及由实践的格所内化和升华的思维的“格”。反映只是认识的一个特点,仅仅从反映论角度来探讨历史认识问题,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