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求学的人,一般要在几年时间内读完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并具备了独立宣讲的能力,即可毕业。届时由教师及当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为毕业生举行授衣典礼,包括阿訇穿的长袍1套,锦帛1方。这样,该毕业生便取得了被其他清真寺聘为阿訇的资格。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穆斯林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源远流长,发展到清前期,由于五世达赖喇嘛在顺治九年(1652年)入京朝觐,受到顺治帝隆重礼遇,并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声威愈高,于是,在五世达赖喇嘛的整顿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教育更加严谨和制度化。众所周知,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派,从明朝初年宗喀巴实行宗教改革以后,在藏传佛教中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因此,叙述清前期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不能不以格鲁派的寺院教育为代表。
西藏拉萨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甘肃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也被称为清前期藏族地区寺院教育的最高学府。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拉吉,为全寺最高管理机构,由德高望重的高僧充任总堪布,管理全寺。总堪布之下设有总管、总法官、总引经师等重要僧职人员,分掌全寺财务、纪律、诵经等事务。札仓,亦称学院,是全寺第二级组织机构,实际上这是由僧人组成的教育单位,设札仓主持管理全札仓事务,又设总管、司法官、引经师等分管财务、纪律、诵经事宜。康村是寺院的第三级管理机构,也是札仓僧众食宿及学经的基层组织,设长老总理康村事务,长老之下也设有管理财务、诵经及生活事宜的僧职人员。康村是按地域划分的,其数目的多少由札仓决定。朱解琳先生指出:哲蚌寺罗塞林札仓总辖康藏及内地僧人,分23个康村;代洋札仓总辖前后藏僧人,分7个康村;昂巴札仓总辖藏内僧人,分5个康村。甘丹寺的夏仔札仓分11个康村,相仔札仓分12个康村。色拉寺3个札仓共有32个康村。一个僧人进札仓后,要按照他的家乡的地域分配到所属的康村中去,如金川一带的僧人到三大寺都必须住甲绒康村,康定以西至木让地方的僧人都必须住木让康村,炉霍、甘孜、道孚、瞻化一带的僧人都必须住诸吾康村,甘、青和蒙古地区的僧人都必须住安多康村,拉达克、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僧人都必须住白迪康村等。[33]了解以上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