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全国性的索道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根据前苏联索道权威杜盖尔斯基《架空索道与缆索起重机》一书的理论,提出并介绍了夹钳轮的设计和计算公式,蔡先生经过反复推敲后认为,夹钳轮在索道中的传动效率远没有杜氏著作中所述的那么高,且夹钳轮传动会对钢丝绳产生剪切力破坏作用,缩短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于是蔡先生抱着追真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推导出自己的一套计算公式。发表了题为《架空索道夹钳轮传动的计算公式与简化》的论文。(《起重运输机械》1976年第3期)。后来的实践证明,蔡先生的观点和结论都是对的。这一点已在我国渡口运煤索道夹钳传动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从而制止了夹钳轮传动在我国的盲目推广。
长期以来,对于一条线路侧型设计业已定型而究竟有多少货车数同时行近支架才算合理的问题,一直是索道(包括货运索道和脱挂式吊箱客运索道)设计工作者感兴趣而又长期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于货车(或客箱)行近支架时升角会增大,而过支架后升角会突然变小。使钢丝绳的拉力和传动负荷发生突变。而以往的规范和文献都提出,为保证负荷的平衡性,架空索道要使线路的侧型设计同时行近线路支架的货车数不超过线路上总货车数的20~25%,而一条已设计好的线路侧型究竟有多少货车同时行近支架?怎样才算行近?蔡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他提出了行近支架的假设和条件;行近支架的图表校验方法;指出了杜盖尔斯基对平坦侧型建议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支架)架距与(货车)车距之比存在问题;按数论的原理,推导出行近支架的货车总数总是大于支架总数的0.3倍。后来他将这一研究成果整理成《循环式货运索道同时行近支架的货车数》一文,由《起重运输机械》1989年第1期发表。在我国索道界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