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代文学史,无论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伟大人物,还是像蒋光慈、柔石这样的革命家,更不用说巴金、老舍,甚至包括茅盾本人,在他的创作生涯多多少少流露过一些低沉苦闷的情绪和思想消极的倾向,如果都用脱离革命斗争或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观点这一公式去套,未免有些简单化。我们殷切希望并高兴地看到作家们始终站在革命队伍前列,处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风口浪尖中,但不能就因此用衡量革命家、政治家的尺度来要求作家、艺术家;更何况即便作家是个合格的革命家,也不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革命作品来。世界观与艺术观,思想、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进程关系,并不总是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同步性。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再来看骆宾基创作重心由战争转向生活,尽管其中也出现过一些“低沉苦闷的调子”,但原因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茅盾指出的共性因素外,还包含着属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一些主观方面的多层因素。
(一)生活经历的变迁
骆宾基是于1938年4月,由中共宁绍特委组织部部长兼嵊县县委书记邢子陶亲自发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仅仅两年时间,他又失去了组织。这件事得从1939年11月说起,骆宾基当时应宁绍特委调动,去绍兴主编《战旗》。为了加强《战旗》与政治指导室的关系,便于研究编辑方针,他还兼任了专员公署政治工作队的教官职务。在党的组织关系上,由公署秘书长郦咸民以合法身份直接和骆宾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