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我意象感阶段
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到了4~6岁,儿童开始可以通过头脑中的自我意象来行事与评价。奥尔波特认为自我意象有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所扮演角色的习得性期待以及儿童所寻求的未来抱负(Allport,1955,p.47)。自我意象的发展来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父母的赞扬和惩罚等方式,孩子学习到了父母的期望,形成了关于“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发展出了道德感与责任感。
(六)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
自我理智调适感(sens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出现在6~12岁期间,在儿童上学以后开始形成,儿童开始学会理性地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检验自己的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和技能来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来达到自我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七)统我追求阶段
统我追求(propriate striving)出现在青春期,个人的未来理想出现了,这时“我是谁?”的问题是首要的,这种对同一性探索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对生活目的的确定,这种探索的意义是人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奥尔波特将动机分为两类:外周动机(peripheral motives)和统我动机(propriate motives)。外周动机要求满足基本需要以降低紧张,而统我动机则驱动个体追求目标,维持紧张。奥尔波特说:“长远目标的追求,被视为个人存在的中心,它使人与动物、成人与儿童、健康者和病人区分开来。”(奥尔波特,1955,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