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礼记·曲礼上》)
(11)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说苑·卷六》)
《孟子》中还有5例“乎来”,出现的语境、语法格式都相同。如:
(1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孟子·离娄上》,又见于《尽心上》)
(13)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尽心下》)
赵长才将“乎来”分析为语气词连用[10],梁银峰也认为“来”是感叹语气词[11]。由于用例太少,例(12)、例(13)的“来”是不是语气词还难以断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这个“来”是不是语气词,都与六朝时期的语气词“来”没有渊源关系。
(二)表事态的“来”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关于产生时间,太田辰夫认为最早形成于唐五代[12],曹广顺和吴福祥认为在初唐时期[13][14],梁银峰认为在南北朝时期,最迟在隋朝[15],龙国富认为在姚秦译经中“来”已经可以表事态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