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了取材于康德的《Lobenicht的塔》等历史小说,而饶有趣味的是他的关于中国名人的历史小说。从1923年到1926年,他先后发表《鸿雏》(后改题目为《漆园吏游梁》)、《函谷关》(后改题目为《柱下史入关》)与《马克斯进文庙》等短篇小说,刻画了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巨的庄子、老子与孔子的形象。《函谷关》置老子学说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于不顾而对老子学说有简化与漫画化的倾向。相比之下,《鸿雏》在艺术表现上与《马克斯进文庙》在学说的融汇上更有价值。
《鸿雏》写庄子在夫人死了之后辞去了漆园吏的微职,回到宋国寄居在陋巷里面,草鞋打得慢,卖出的又少,后来竟因饥饿颈子细长得就像白鹤一样。他想到在梁国做宰相的朋友惠施那里讨碗饭吃,谁知惠施怕他夺了自己的相位,竟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捉拿这个庄骗子”。当庄子被抓到惠施面前,庄子以鹓雏的洁身自好,居然会有鸱鸮以为他是要来争夺死老鼠作比讽刺惠施。小说在行文之中,经常以庄子的人生哲学点染,尤其是描绘庄子的饥饿与路上的野火一段,真是栩栩如生。《马克斯进文庙》虽然艺术表现上不够生动,但以孔子与马克思的对话,最早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土壤,值得重视。马克思说他的主义不同于否定现世的宗教家与玄学家,子路说他老师也是注重民生的厚生之人,两人学说出发点是相同的。马克思说他要在地上建立一座天国乐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孔子拍手说这正是他所理想的“大同世界”,并开始给马克思背诵《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孔子给马克思介绍中国重视物质财富的文化传统时,马克思说:“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然而小说在强调孔教与马克思主义认同时,忽略了孔子对现实秩序的肯定、循环的和谐的世界观及其上层立场与马克思的背离,也忽略了马克思否定的辩证法、无产阶级的立场以及非圣无法的暴力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