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变革教与学方式。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并且所有的学生学一样的内容,用同样的学习方式,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这难以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现代人。刘延东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16]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与学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再次,构建顺应学生天性的个性化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力、存在差异的个体。那么,教育该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应该在一种什么样的生态下学习?社会上流传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喂鸡的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来到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又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发现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发现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陶先生的演讲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教育必须敬畏和尊重学生的天性。有的校长更加直白地说:“远离学生天性,你就是和教育规律对着干!”然而,在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技术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很难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