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吏的俸禄很低,尤其是在清初的时候,县官、知府每月薪银只有几两、十几两。许多人无以为生,只好借机克扣,导致了康熙晚年吏治腐败的局面。雍正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风气,设立养廉银制度,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员的俸禄,也缓解了贪污现象。但京官的俸禄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实权的翰林等闲职。因此许多人科举之后,一心希望散馆外放,得到肥缺。
曾国藩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任庶吉士,在当时这是储才之处,预示着后来的飞黄腾达。但他一开始就面临着清贫的生活。他给家里写信说:“当京官者,大半皆东扯西支,从无充裕之时。”每月的薪银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开支。作为长男,他要寄钱孝敬父母,作为长兄,他要接济兄弟,作为一家之长,他要供养一家人。此外,官场应酬,更是不可缺少的开销。但一个闲职官员,又没有别的收入渠道,要想生活,只有自力更生了。曾国藩的交游圈子基本上是与他同时或前后考中的进土,也都是穷翰林。为了共渡艰难,他们经常互相拆借,彼此接济。但这毕竟不是根本的办法。曾国藩认识到,节俭才是惟一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