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Ibid., p. 306.
[13] A. Latreille, L’ église catholique et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Volume 2, Paris, 1946, i. p. 229.
[14] F. M. H. Markham, Napoleon, London, 1963, pp. 92-93.
第十七章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透视
《吕内维尔和约》以及《亚眠条约》结束了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的总体特征远甚于此前的任何冲突。比如,有教养的旅行者颇感震惊地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在与自己国家交战的国家自由行走。对于这种变化,英国人的感受最为强烈,在18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的势力割断了他们与西欧大部分地区的联系。和约缔结后,大陆重新向他们开放。1802年,数以千计的英国人渡过海峡,前去参观大革命的现场,想亲眼看看乔治三世和他的大臣们曾与之战斗的事物。“我对这个国家的民众曾有十分可怕的看法,”4月抵达加莱的法妮·伯尼写道(她嫁给了一位流亡者),“觉得他们全都成了嗜血的魔鬼。”[1]但她发现法国人根本不是这样。当时加莱的经济因为多佛海峡的渡船中断而遭受严重打击,当地人很高兴看到富裕的英国游客再次路过此地。这些赶往巴黎的游客希望一睹终结大革命的英雄的风采,而当时这位英雄还没有被英国人妖魔化为“科西嘉怪物”。不过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道路。1787年曾让阿瑟·杨肃然起敬的大道如今已是坑坑洼洼、无人料理。到处都是废墟和封闭的建筑:废弃的修道院和修女院,荒芜的贵族城堡。不过,在途经信仰虔诚的佛兰德斯和皮卡迪时,旅行者注意到,礼拜日有大批身穿最好的亚麻衣衫的信众聚集在一起望弥撒,但较大的教堂大多被洗劫和破坏。一个从勒阿弗尔来的绅士记载道,鲁昂大教堂由于被改造成火药工厂而被弄得“漆黑而肮脏”。到处都是三色旗,路遇之人很少有不戴帽徽的。不过从公共建筑还是能看出信条的转变,虽然上面刻着“自由、平等、人道、博爱,抑或死亡”的标语,但“抑或死亡”被轻轻地涂抹掉了。不用说,君主的徽章和标志到处都被擦去或掩盖,凡尔赛的宫殿也已人去楼空。有个参观者写道:“窗户残破不堪,或已堵塞封闭,大门铰链脱落,此前那些一根莠草也见不到、只有欢笑和光彩的庭院,如今已是荒草蔓生。目睹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动容呢?”[2]不过,当他到达巴黎后,他发现大革命前的那些故交的变化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大。巴士底狱已经没有了,原址被用作堆木场。杜伊勒利宫的参观者希望能见到住在里面的第一执政,也可以请向导给他们指点1792年屠杀时瑞士禁卫军留下的血污。街道上富人的私人马车少多了,街头小贩在出售各种家具构件以及贵族或教会生活用品的残骸。但是这个大城市像往常一样充满生气,罗亚尔宫甚至比阿瑟·杨在沸腾的1789年到访时还要拥挤。当然,那里没有人谈论政治,它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闹的游乐场所,而且这样的场所还有好几个。富裕而时髦的上流社会又开始像君主制时代一样自我炫耀,街头的警力也使得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军事游行和检阅几乎是每天的例行表演,这在一个由将军统治的国家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