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系数关于高铁可达性的弹性来看,2008—2016年,高铁可达性每提升1个单位,高铁可达性改善程度“高、中、低”的三类地区对应第三产业偏离系数分别平均变化4.405、1.311、-2.875个单位。第三产业偏离系数普遍为负,因此当偏离系数变化率为正时,变化率的值越大表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越大幅度地偏离均衡状态,即第三产业接纳其他产业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越大;当偏离系数变化率为负时,变化值越小表示第三产业越接近于均衡状态。在中国高铁发展影响下,第一类地区对高铁可达性最为敏感,高铁可达性提升时,对应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的提升幅度较大;第三类地区对高铁可达性敏感程度次之,高铁可达性提升时,对应第三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二类地区对高铁可达性最不敏感,高铁可达性提升时,对应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的提升幅度较小。
三、高铁可达性与结构协调系数
劳动者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将引起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且改善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高,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又促进就业结构变化,二者相互联系和制约,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至关重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89)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经验公式,可以衡量产业间的相似程度及就业结构。本章借鉴王庆丰(2010)[11]的方法基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构造产业—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来衡量二者的协调性,计算公式如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