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吴霖起特意把儿子关在家里数日,彻底进行了一番国家科举考试制度教育,让他早点儿懂得,科举考试有数不尽的关口,许多佼佼者使出浑身解数都难圆其梦,不全心全意根本无望。
7.严酷科举制
吴敬梓尽管年少气盛,才高自负,听过父亲三番五次对他进行科考制度的详细教育,还是大为吃惊,原来这般繁琐!这多关卡!吴家祖上出过的四位进士,其中还有显赫的探花和榜眼,他们付出的心血,怕是要千车载,万船装的吧?!
史书记载,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大业二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影响也极其深远的大事。科举制开设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同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六〇七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为初唐培养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度创建之初,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为公效力机会,无疑是高明的创举,对后世中国及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应该说,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仕途的一统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积极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加强了人才的全局调配使用。因此才得以历朝沿用。唐宋的许多大官、名士、文豪如苏东坡等,都是科举出仕的。但是,到了科举最盛的明清,尤其封建社会之末的晚清,西方世界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等已空前繁荣发展,并用于强国兴邦了,中国还不把科技,尤其小说等艺术著作当回事,不让读书人读,也不让官宦们读,只视为不官不宦的无聊书生写给平民百姓消愁解闷的下流读物。百姓越是欢迎的,反被朝廷当杂耍或邪说禁止。到了吴敬梓的壮年时期,科举虽仍兴盛但已没落,逐渐使得“文人有厄”了,其有厄的状况,读读《儒林外史》便可窥一斑。那时,小说这一极具生命力的新生文体已渐呈繁荣局面,朝廷却还光靠僵死害人的八股文章为准绳考官,其他新学问尤其小说等仍不屑挂齿。当官的,上至皇上,下至案头小吏,都可为诗为词为赋为文,小说仍如上不了户口的私生子,低人数等地私下活着。待小说在发达国家上了大雅之堂,当学问,立奖项,竞赛着提倡了,我们中国仍把小说连同火车、电灯等等划时代的发明没当回事儿。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推翻了帝制,中国人知道了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说法,小说这个私生子才算有了户口,而且可以在学校当学问当课程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