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劳动力跨省域流动和迁移主要是通过铁路运输方式实现的。本章分析在高速铁路发展影响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性变化,使用的基本概念、指标、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与指标选择
(一)高铁可达性
高铁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高速铁路的便捷程度,是交通网络中各节点间相互作用的机会潜力[1],能够体现经济活动利用特定交通系统从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2]。高速铁路对劳动力市场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可达性上。本章综合考虑地区铁路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方法,构建包含地区间最短旅行时间、铁路密度、列车经停频次权重以及经济发展指标的高速铁路可达性指数模型,以衡量地区高铁可达性及其变化情况。
(二)劳动力市场平衡性
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决策行为,实现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指劳动力市场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循环往复作用下,通过劳动力流动和价格的波动促成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平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三大竞争机制,以及劳动力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性,本章分别从劳动力市场容量、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工资三个方面考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劳动力市场容量指标包括地区新增劳动力和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结构指标包括地区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系数、结构协调系数和劳动力质量指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标包括地区最低工资、行业工资和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