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六史的研究,是一个恢宏的领域。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对于发掘、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二十六史的研究已不限于历史文献学的范围,而是越来越重视从史学发展的历史上去研究它们、评论它们。对于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势必也将提到日程上来,这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当代史学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历史事实之所荟萃
“二十四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尊为“正史”,地位之高,自不待言。它们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为那个时代所需要。近代以来,人们对“二十四史”的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他在讲到“中国之旧史”时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其言似稍过当,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实际固不诬也。”又说:“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于是,“二十四史”是皇帝“家谱”、是“相斫书”,一时成为很时髦的说法。可是,到了20年代,梁启超本人已不再坚持这种说法了。这种看法甚至也曾影响过鲁迅,不过鲁迅很快就放弃了它。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四中写道:“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他认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140]可见,鲁迅对“二十四史”有一种辩证的认识。这种认识,着眼于对历史本身的价值和历史发展前途的估量。1935年,顾颉刚在《二十五史补编》序中指出:“‘二十五史’为中国历史事实之所荟萃。”这是从史学的最基本的方面肯定了“二十五史”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