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五章)
夫妇之道“察乎天地”,岂不尽人之性便可尽物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吗?庄老根据天地自然来怀疑人生文化。此刻的新儒家,则根据人生文化来阐明天地自然。同样是要求天人合一,在《易传》、《中庸》的一转手间,却有绝大思致,绝大聪明。那是思想界的一大翻腾。
《易传》、《中庸》,一面认为人道本身即就是天道,此义当溯源于孔孟。但另一面也常先从认识天道入手来规范人道,此法则袭诸庄老。但庄老言天道,只就现象言,不主从现象后面来觅取一主宰。若在现象后面觅取主宰,即易成宗教。《易传》、《中庸》则不肯就象言象,而要在现象本身中来籀绎出此现象所特具而显著的德性。此一点,亦遂与庄老发生绝大歧异。《易传》曰: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三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二章)
《易传》里所竭力注重的法象观念,显然渊源于老子,但有一极大不同点。老子只指出现象之常对立,常反复,即对流,即循环。仅就现象来描述现象。《易传》则就此现象而指出其一种无休无歇不息不已之性格,此非就象言象,而是即象言“性”,即象明“德”。故曰: